1st
高速並紗機作為紡織生產中的核心設備,其運行穩定性直接影響紗線質量與生產效率。日常檢查需圍繞機械結構、電氣系統、紗路狀態、潤滑與清潔四大模塊展開,以下是具體檢查要點及操作規範:
一、機械結構檢查:確保傳動與張力穩定
傳動部件
皮帶/鏈條:檢查張緊度是否適中(皮帶下垂量2-3cm,鏈條松緊度以能上下擺動10-15mm為宜),表面有無裂紋或磨損。
齒輪箱:傾聽運行噪音,若出現周期性異響(如“咔嗒”聲),可能因齒輪嚙合不良或軸承損壞;檢查油位是否在油標中線以上,油質是否清澈無雜質。
聯軸器:確認聯軸器螺栓緊固無松動,彈性元件(如橡膠套)無老化開裂。
張力控制裝置
彈簧張力器:用張力計測量各錠位紗線張力,標準值需符合工藝要求(如環錠紡紗線張力5-8cN),誤差範圍≤±1cN。
氣動張力器:檢查氣壓表讀數是否穩定(通常0.4-0.6MPa),氣路有無漏氣(塗抹肥皂水觀察氣泡)。
導紗部件
導紗鉤/瓷眼:檢查表面是否光滑,有無毛刺或缺口,磨損超0.5mm需更換;用棉紗擦拭導紗路徑,確保無殘留紗頭或飛花。
羅拉表面:觀察羅拉溝槽是否清潔,有無纏紗或硬質顆粒嵌入,定期用銅刷清理。
二、電氣系統檢查:保障信號與動力安全
電機與變頻器
電機溫度:用紅外測溫儀測量電機外殼溫度,正常值≤65℃,若超溫需檢查散熱風扇或負載是否過大。
變頻器參數:核對運行頻率、電流等參數是否與工藝設定一致,誤差範圍≤±2%;檢查散熱片是否積塵,影響散熱效率。
傳感器與控制器
斷紗傳感器:模擬斷紗信號(如手動遮擋傳感器),確認設備能否在2秒內停機並報警;清潔傳感器鏡頭,防止飛花遮擋。
PLC控制器:檢查指示燈狀態(如“運行”燈常亮,“故障”燈熄滅),定期備份程序以防數據丟失。
線路與接地
線路老化:檢查電源線、信號線絕緣層有無破損或開裂,重點檢查電機接線盒與傳感器連接處。
接地電阻:用接地電阻測試儀測量設備接地電阻,標準值≤4Ω,確保防靜電與防雷擊功能有效。
三、紗路狀態檢查:優化紗線運行軌跡
紗線通道
清潔度:用壓縮空氣吹掃紗路(如導紗桿、張力盤、卷繞筒),確保無飛花、油汙或紗結堵塞。
摩擦點:檢查紗線與金屬部件接觸處(如導紗鉤、羅拉)是否光滑,必要時塗抹專用潤滑劑(如矽油)減少摩擦。
卷繞質量
成型密度:觀察卷繞筒紗線排列是否整齊,無“塌邊”或“凸肚”現象;用遊標卡尺測量筒子直徑,誤差範圍≤±2mm。
紗線接頭:檢查接頭處紗線強度是否達標(拉力測試≥原紗強度的80%),接頭長度控制在3-5cm。
速度匹配
各錠位同步性:用轉速表測量各錠位實際轉速,誤差範圍≤±1%(如設定轉速10000r/min,實際轉速9900-10100r/min)。
速度梯度:確認前羅拉、中羅拉、後羅拉速度比例符合工藝要求(如環錠紡通常為1:0.7:0.5),避免紗線拉伸或松弛。
四、潤滑與清潔檢查:延長設備壽命
潤滑系統
油位檢查:齒輪箱、鏈條箱油位需在油標上限與下限之間,油質呈淡黃色透明,若發黑或乳化需立即更換。
潤滑點:用油槍對軸承、導軌等潤滑點加註潤滑脂(如锂基脂),每班1次,確保潤滑充分。
清潔維護
飛花清理:用吸塵器清理設備內部飛花,重點清理電機散熱片、變頻器散熱槽等易積塵部位。
腐蝕防護:檢查設備金屬部件(如機架、導紗桿)是否生銹,對銹蝕部位用砂紙打磨後塗防銹油。
五、日常檢查流程與記錄
檢查周期
班前檢查:開機前10分鐘完成機械結構、電氣系統快速檢查,確保無安全隱患。
班中巡檢:每2小時巡查一次紗路狀態與設備運行參數,及時處理斷紗、纏紗等異常。
班後維護:關機後清理飛花、補充潤滑油,記錄當日設備運行數據(如斷紗次數、產量)。
記錄管理
建立《高速並紗機日常檢查表》,記錄檢查項目、結果、處理措施及責任人。
對頻繁故障(如斷紗傳感器誤動作)進行根本原因分析,優化工藝參數或更換配件。